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今年,“十四五”规划纲针对居家社区养老需求,提出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等。
在当前“9073”的养老格局下,我国居家社区养老趋势所在。依托在此背景下,社区物业作为作为便捷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多部门频发政策鼓励“物业+养老”新型模式探索。
国家政策频频发力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就提到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访等养老服务。
2020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
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推动和支持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切实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202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养老等延伸服务。
从政策密集出台可见,物业服务企业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不少物业公司也已经开始尝试拓展助老增值服务。
多家集团公司已开始孵化养老业务
银城物业与银城康养合资成立银城怡家,拓展社区居家养老业务
长城物业集团成立深圳共享之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保利发展控股集团创办社区居家养老品牌—和悦会
绿城服务集团成立椿龄康养打通融合物业养老服务
物业公司进军居家养老市场的优点
从社区养老服务角度讲:
一方面能够为社区养老人群提供更便利、需求响应更快、效率更高的助老与照护服务,切实解决区域老人养老问题,补充养老市场的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物业作为小区“管家”,更容易获得小区居民的信任。楼宇管家最熟悉各楼栋老人的情况,和他们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有利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
对物业服务企业而言:
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创收机会。物业利用原有资源,拓展服务范围,增加了创收的机会,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从传统物业服务向更全面的生活服务转型,积极拓展服务内容,也正是行业发展趋势所在。同时与社会粘合度增强,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形象。
“物养融合”新业态的挑战及对策

虽然物业公司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但在广阔的居家社区养老领域,普遍存在的行业痛点仍然无法避免。

带您了解“物业融合居家养老”的布局现状

首先,养老服务有需求,但场地受限
在老旧小区无场地;占用新小区公共用房,业主意见不一。如租赁经营性用房,则导致成本增加,薄利甚至亏本经营。对此:
物业公司可考虑作为资源和信息的聚集地,以服务平台和服务渠道作为入口,重点解决社区老人的上门服务需求,从而弱化对场地资源的要求。
积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等,一定程度上弥补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加大清理老城区被占用的规划养老设施力度,增加养老用房。
新建住宅小区,需要按照规划要求,落实社区养老设施配建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其次,养老前景看好,资金存在缺口
养老服务有需求,但要把客户的消费意愿转化为支付能力,中间还存在缺口。社区养老如果仅聚焦本社区,则其订单密度和额度不能支撑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只有统筹周边社区养老、政府街道的养老需求,形成一定规模效应,才有可能走向正循环。
这也进一步提示,在新建居住区的养老设施配建规划中,需要考虑合理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在支付问题上,养老服务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要达到收支平衡,必须获得政府支持政策的撬动,以解决民生视角扶持社区养老开展。
最后,养老服务生态体系专业性未建立
在居民认知中,对于物业企业,认为其在提供物业服务方面是专业化的,但对于能否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却存在怀疑。
养老服务中的护理等内容,需要较高专业化背景,同样也面临人才的瓶颈。
物业公司独自承担专业养老服务的可行性不高,建议企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强与民政部门、当地政府、居委会联系,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养老机构,打通物业服务和养老服务间的关联。
另外引入互联网智能技术也将更好推动养老业务发展。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将社区老人生活情况、健康状况,养老和就医需求纳入数据平台管理,实现服务智能化和规范化。同时在政府“放管服”的改革要求下,可以实现数字化监管,进行养老服务预警和决策完善。
“物养融合”的新业态,充分整合物管与养老资源,实现资产共用与共享,是养老服务产业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在政策对“物业+养老”模式的鼓励下,预计会有更多的物业企业布局养老,未来养老服务的日新月异,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