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智慧健康养老是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与传统养老相比,具有智能、高效等特点,对解决养老服务领域严峻的供需矛盾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养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并在全国开展了三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点,目前该项服务工作已初见成效。本文在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点调研的基础上对智慧健康养老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促进服务质量提升的路径。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现状

智慧健康养老-新型养老模式

目前,智慧健康养老呈现三种模式。其一,社区居家模式。该模式依托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安装电子呼叫服务器和安全仪器的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同时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办助老食堂、图书室、娱乐活动室等,以满足社区老人健康和娱乐需求。其二,机构模式。服务对象是在机构接受服务的老人。通过信息平台和用户终端,对老人进行精准定位并实施健康指数实时监控。其三,医养结合模式。该模式是融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于一体的康养服务体系。目前有四种类型:一是居家巡诊医养结合型。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与居家老人签订“家庭医生”服务,依托手机APP和软件系统实现“居家巡诊”;二是“医中有养”型。依托区域内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中有医”型。依托“互联网+健康服务”技术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安养照料、医疗康复、专业护理等服务;四是“医养相邻”型,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临近的养老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服务。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由于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加上研发能力有限、养老智能设备价格偏高等原因,导致其智能化程度偏低。目前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已推广普及,并配备智能腕表等终端设备,但不少机构和企业仅利用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和统计,无法实现数据信息的分析、整合和共享,离供需精准匹配以及个性化服务“智慧化”还有距离。从服务方式看,目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多停留在“线上接单、线下上门服务、电话回访”水平,以人力操作为主。
二是养老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从技术层面看,目前产品多为智能设备,老年人难以熟练操作;从服务收费看,不少智慧养老机构月收费达6000元以上,老年人难以承受;从服务内容看,服务项目多集中在健康监测以及助餐、助浴等方面,仅满足老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忽视了情感、娱乐等精神需求;从服务覆盖面看,目前享受到智慧养老服务的仅是试点区域的部分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家庭医生巡诊也只有高龄失能老人和五保孤寡老人才能享受上门服务。
三是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需进一步完善,各参与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智慧健康养老涉及政府、平台运营商、医院、家庭等多个主体,但目前该服务主要依靠政府购买,且政府出台的政策侧重于宏观指导,缺少实施细则,各参与主体之间在沟通、协调、合作、互动等方面都处于摸索和磨合阶段,相关资源信息难以实现共享。
四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智慧健康养老需要大批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医护、营养、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和管理人员。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约30万人,受过专业训练者仅10万人。同时,服务人员学历多为高中以下,能胜任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提升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质量的路径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智慧养老服务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政府方面,应加大对智慧健康养老企业的政策、资金及技术支持力度;企业方面,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研发高水平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和质优价廉的智能养老设备;完善相关智慧养老平台,做好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
二是倡导以老为本,充分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针对老人需求设计易操作、安全可靠的智能养老产品;加大老年人信息技术使用培训;帮助老人转变养老观念,合理引导市场消费预期,营造促进智慧养老服务消费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除资金和技术支持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智慧健康养老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确保产业有章可循;严格审核智慧养老企业资质,建立和完善“准入制度”;建立智慧养老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对服务供应商、服务人员等进行绩效考核;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都要有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和行动,以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共同体。
四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政府应积极探索和出台智慧养老服务人才相关政策,为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创造人才支持环境,同时完善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为智慧健康养老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育人机制;企业要完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帮助其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健全考核和奖惩机制,保证人才留得住并愿意留在养老领域。